近日,由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主办,中国传媒大学承办的“2017年中外影视译制合作高级研修班”在北京开班。来自24个国家的外方电影节主席、影视机构负责人、译制专家为中国影视的译制工作出谋划策。
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电影年产量六七百部、电视剧年产量一万多集、网剧年产量十几万分钟,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第一大电视剧、网剧生产国。然而,令人尴尬的是,如此之多的影视作品能传播到海外的仍然是少数,能获得海外观众认可的更是凤毛麟角。专家认为其中的重要原因是,我国的影视译制人才缺乏、能力不足、渠道不畅。因此,中国影视要想真正走出去,一定要迈过翻译这道“坎儿”。
搭建交流合作平台,让影视译制越来越“专业”
长期以来,中国影视的对外译介主要依赖各影视制作机构甚至个人的单打独斗。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抱怨,现在专业的影视译介机构比较缺乏,很多时候只能找外语好的人帮着翻译一下。
对于翻译好影视作品,仅仅外语流利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了解中外的文化差异、海外受众的接受习惯等。为此,从2015年起,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就开始联合举办“中外影视译制合作研修班”,搭建起中外影视译制人才沟通交流的平台,开启中外影视译制的国际化专业交流与合作机制。
文化部外联局副局长朱琦指出,举办“中外影视译制合作高级研修班”,通过邀请各国在影视领域有着丰富经验与一定影响的代表访华研修、切磋经验、选译作品,可以让更多人深入了解和分享中国文化,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和国际智库“请进来”的有效结合,让包括影视作品在内的各国文艺创作成果通过高水平译制,跨越语言障碍进入千家万户。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祝燕南认为,应继续深化中外影视合作,鼓励国内影视机构和各国的主流电视媒体合作,在境外媒体的固定时段、固定频道定期播出中国的影视作品,逐渐培养外国观众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力,逐步跨越“文化鸿沟”。
多方合作,提高影视翻译水平
“高水平的影视译介必须依靠优秀的影视翻译人才。”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廖祥忠指出,随着中外影视交流不断扩大和中国影视产业发展,培养专业的影视译制人才日益迫切。中国传媒大学曾率先在国内开设影视译制专业,但其影视译制专业也仅仅始于2003年。高校的影视翻译专业起步晚,数量少,不能满足现实需求。廖祥忠呼吁,更多高校开设影视翻译专业,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更多影视译制人才。
影视翻译不同于一般的翻译工作,不仅需要熟练掌握外语,还要懂得电影艺术和电影语言。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麻争旗提出,影视翻译行业的从业人员要从文字工作者转变成艺术工作者,通过翻译重塑文化的背景、内容,克服语言障碍,扩大传播范围,用原汁原味的本土化配音获得当地民众的亲切感、认同感。
随着数码技术的发展,新的字幕形式和开放的自媒体,为观众提供了与影视互动的可能性,观众能在与字幕的交互过程中提升观影体验。多媒体技术和移动技术提高了字幕翻译和配音的自动化水平,提高了信息传递效率。“除了人工手动翻译外,影视译制还可以多利用技术手段,从而提高翻译效率,提升传播水平。”欧洲影视翻译协会创始人伊夫·甘比尔说。
行业的发展需要人才和技术。祝燕南说,中国政府非常鼓励民间人士和机构与境外机构开展影视译制方面的合作,《电影产业促进法》已提出“国家对优秀电影的外语翻译制作予以支持”,但具体如何支持还应进一步细化。
2024-11-20
2024-11-19
2024-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