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差异中提升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查建国 仝薇

2019-03-11

叙事传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比较中西方的叙事传统,能够看到中西方文化中的异同。如今,世界各国的文化交融性逐渐增强,中国文化应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吸收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为中国文化的世界传播打开新思路。

中西叙事有很多相通之处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符号学与传播学研究中心主任赵毅衡表示,叙事传统涉及的范围非常广阔,因此需要把目光投向各种传播媒介。各种媒介符号都有讲故事的功能,无论是史诗、神话、戏剧、诗歌还是电影,都是全世界通用的文化传播媒介,而非某个民族所独有。从这个角度来看,中西方传统叙事以及用现代传媒承载的故事,彼此间并没有十分明显的隔阂。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主任李孝弟表示,叙事是人类认识世界及自身的主要方式,以人类的基本思维方式为基底。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不同的叙事。同时,各种不同的叙事传统又受到人类文化传播技术的制约。因此,从历史发展的维度来看,对叙事的研究应该关注两个层面。其一是不同的文化传播技术带来的不同叙事媒介和叙事方式,如口口相传时期的叙事方式、基于印刷技术的叙事方式、基于工业革命与信息革命的叙事方式等。其二是基于同样的文化传播技术的不同叙事形态,如小说、诗歌、戏剧、电影等。由于文化基因的不同,即使采用相同的传播技术和传播形态、叙事形式,不同文化展现出的叙事美学也会有所差异。

中西方文学在叙事上存在差异,但二者之间存在很多相通的地方。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炎秋表示,中国叙事文学与西方叙事文学的大规模交流是从19世纪后期开始的。此前,二者是两套不同的叙事体系,各自独立发展。文学是形象具体的存在,而任何形象具体的存在,其内涵都是丰富、复杂、多侧面的。不同的叙事体系有自己的叙事实践和侧重点,以及各具特色的叙事理念和技巧、手段。但它们之间并不是互相排斥、无法沟通的。换句话说,中西方叙事文学的不同,更多的是叙事侧重点、叙事理念与故事讲述方式的不同,而非叙事形式与叙事要素的不同。

深入内核促进文化理解

李孝弟以诗歌的叙事形态为例,具体阐述了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于诗歌叙事的影响。他表示,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及文化底蕴不同,赋予同一意象的文化内涵不同,赋予其与其他意象之间的关系不同,这些都影响到叙事的内在形式,进而在同一体裁的叙事中,表现出不同的思维方式。尽管如此,有的作品想要表达的主题或情感却是相同的。

赵炎秋提出,在叙事传统上,中西方虽有不同,但中西方文化之间没有无法跨越的障碍。同一类型的民间故事以不同形式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同一种情感能够通过不同的故事加以表达和传递,这些都说明中西方叙事传统并不是相互隔绝的。如今,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世界文化呈现出民族性与世界性、多元与共识相统一的特点。如何使中国文化在世界各国文化的相互激荡与竞争中延续和发展,是我们未来一段时间应加以关注的重要议题。

在赵毅衡看来,当下中国面临如何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协同发展、如何实现中西方文化互补交融等难题。这就需要我们在文化传播的实践过程中,更加有效地推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增强国际传播能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创新表达方式至关重要

赵炎秋认为,在新媒体的作用下,世界各民族文化的趋同速度会逐渐加快。今天的中国应树立国际视野,正视文明冲突,理性看待文化交流过程中的不平等因素,始终紧紧把握住对主流文化的话语权,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吸收他国文化的优秀之处,增强自己的文化实力,将中华优秀文化传播出去。

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创新表达方式至关重要。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乔琦认为,中国的艺术作品中往往存在独特的中国文化符号,其中蕴藏着中国的文化基因。事实上,创造出具有世界性的文化作品,也需要从各民族文化中获得独特性,没有民族文学就没有世界文学。作为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的一员,中国文化具有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因此,在文化交流与传播中,我们要坚守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并积极尝试与现代西方写作方式相结合,创造更多易被世界接受的作品。


责任编辑:徐林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