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封给西安的情书》,从乌兹别克斯坦来的留学生伊力哈穆成了网红。这份对西安深情款款的“表白”,源自他的真情实感,也是他对儒家思想、中国文化长久的付出与迷恋。他已编写翻译了6本和中国有关的书,其中第一个乌兹别克语版本的《论语》《孟子》就出自他之手。西安的历史文化让他沉醉,他想一直待下去,为中乌两国的文化、旅游推广作出新尝试。
流利的汉语源自坚持学习
“6年前,我美丽的青春,你悄悄地走进了我的心里,让我体会到了你如朝阳般的活力。这么多年你一直悄无声息地陪着我。我从婴儿的笑声里听到你的感情,听着听着就跟着一起笑了;又从老人的皱纹中看到你的智慧和慈爱……”这是《一封给西安的情书》中的一段,对西安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
“我写下这封情书,是因为一次学校举行的征文比赛。”伊力哈穆说,没有想到会成为网红。他两年前来到长安大学读旅游管理,中文流利,难得的是声调都很标准,句子语法也和国人无异。学汉语的历程并非一帆风顺,刻苦与热爱让他坚持了下来。
乌兹别克斯坦是著名的丝绸之路古国,如今是“一带一路”沿线的一颗明珠。“我们国家现在有3300万人口,版图相当于甘肃省大小。”伊力哈穆2010年从乌兹别克斯坦国立世界语言大学国际新闻系毕业,他学汉语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汉语是大学的一门课,一周四节课。”刚开始学汉语的时候,他觉得太难了。“我一度认为自己根本学不会这种语言。”伊力哈穆说,坚持了3年才慢慢觉得好学了。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他迷上了孔子和儒家文化。
当过自由中文翻译 终于来到西安
大学毕业后,为了有更多的时间研究儒家文化,他放弃了很多机会,选择当一名自由中文翻译。
“从2011年以后到2016年之前,我先后到十多个工厂和多个项目做过翻译。”伊力哈穆说,这个阶段中国和乌兹别克斯坦贸易往来很多,当地商人从中国买回设备由中国技术员安装调试,就需要翻译。“我就找短期工,长期工不去。”因为他想要有更多时间来研究中国文化。
“我差不多一年工作4个月时间,挣够生活费,剩下的时间都潜心在家研究和翻译了。”他印象最深刻的是2013年秋天,“中亚第一长铁路隧道”项目正在建设,他作为一名中文翻译到了工地。“我觉得对一个跟中国人打交道不久的学生来说,看着中国人对我的热情微笑,我就很感动。”伊力哈穆说,他在中国工人身上学到很多。比如遇到麻烦很镇定不慌张、乐于助人、有着很强的自信,珍惜时光、享受生活。
2016年,他已经在本国找不到合适的老师沟通,萌生了到中国读书的想法。“我曾去过中国不少城市。但我喜欢安静的地方,喜欢历史文化,这里的人善良又热情。”他说西安是他的梦想城。2016年他通过申请,终于来到长安大学读书。他醉心在这个城市中安静地翻译一本本中国传统古籍,过上了梦寐以求的生活。
热爱西安 推广中国传统文化
他对孔子、儒家思想和中国文化的热爱源自于上大学时。从2009年到2018年,他一共出版了六本和中国有关的书,平均一两年一本。10年光影如流水,他仍记得《论语》的翻译是最难的一本。
“当时我读大四,对儒家思想非常感兴趣,可汉语还不够好。”他回忆当时就用三种语言版本对照着看。“中文原文的《论语》,对照白话文解释,一个字一个字地查字典。”他再找来俄语版和英语版的《论语》,然后试着翻译成乌兹别克语,给同学和老师念,听他们的意见。2010年,乌兹别克语的《论语》出版。
和孔子结缘,是因为刚开始翻译《论语》的时候,他觉得一些话好像在哪里听过。“和小时候爷爷说的道理是一样的。我觉得好神奇啊,因为爷爷没有机会了解孔子和《论语》。”伊力哈穆从那时起就最醉心儒家文化,如今他每天都要对自己说几遍“朝闻道,夕死可矣”,鼓励自己进行翻译研究。
10年里,他把中国传统文化推广到故土。《汉乌分类简明小词典》出版两次,乌语的《论语》出版两次,还有乌语的《古代中国的智慧》《孟子》《汉乌会话指南》《黄龙之劝:小故事的大道理》等相继出版。其中他翻译的《论语》《孟子》都是第一个乌兹别克语版本。
还要翻译20本中国古籍
如今,他的翻译之路还在继续。“我2016年开始着手翻译《道德经》,一直苦于找不到儒家思想研究的氛围。”他说,庆幸的是来到西安两年后,这本书翻译完成,即将在乌兹别克斯坦出版。“这也是首个《道德经》乌兹别克语版本。”
来西安深造汉语,在翻译中提高中文,在研究中了解儒家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伊力哈穆接下来还想翻译更多的四书五经和中国古籍,已经列入序列的有20多本。“比如《荀子》《庄子》等,还想翻译《诗经》和唐诗。”他计划一本书一两年,人生规划已经排到了三四十年后。
他在翻译之外,还有一个梦想。这从他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一带一路”背景下中乌旅游合作前景发展》就能看出。“我未来的职业规划,就是想要开发一个新的线路,促进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之间游客的互游。”伊力哈穆说,未来他还想读博士,在西安一直待下去。“因为我离不开这座城市。”
2024-11-20
2024-11-19
2024-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