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有两大优势:大部分作家可接触性强,即时沟通度高。这样在翻译中一旦出现理解上的问题,译者可随时请教,进行翻译策略上的调整;作品的当下性更易引发读者的认同和共鸣。
狄敏霞(MichelleDeeter)是“纸托邦”翻译团队的自由译员,现居英国曼城。她本科毕业于美国卡尔顿大学国际关系专业,是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的口笔译硕士。自2007年起,她一直从事中国文学英译工作。短篇译作有与Killiana Liu, JulietVine,HelenWang合译的石康作品《冬日之光》、吕新作品《石灰窑》等;长篇独译有冯唐的《北京北京》。
狄敏霞的爷爷是名教授,经常有去国外工作或学习的机会。每次去亚洲的时候,总会带给她一些稀奇古怪的小礼物。殊不知,这些承载东方历史文化的小礼物在少年狄敏霞的心中埋下了对东方语言文化求知的种子。除了强烈的求知欲以外,狄敏霞坦言,“学习中文伊始还有一个动力比较实际,即为了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没有想到的是,在语言习得和后期的工作实践中,我对中国文学的兴趣被激发并逐渐培养起来,不知不觉地我积极地开始投身于力所能及的文学翻译工作。”
当代文学英译:优势、原则与发展方向
狄敏霞是位专业译员,除了文学翻译工作以外,还接手一些科学翻译工作。她表示,由于自己可自由支配的时间非常有限,所以很少有机会能自选文学作品翻译。大部分情况下,她会在出版社提供的作品清单中,选择属于自己的“那盘菜”。狄敏霞谦虚地说,由于对中国古代文学的语言和背景均缺乏深入了解,所以自己不会“自讨苦吃”。她对中国当代文学情有独钟,尤其是与年轻人生活紧密相关的作品和中国当代优秀的科幻小说。她如是解释道,当代文学有两大优势:第一,大部分作家可接触性强,即时沟通度高。这样在翻译中一旦出现理解上的问题,译者可随时请教,进行翻译策略上的调整;第二,作品的当下性更易引发读者的认同和共鸣。当代文学往往会深深触及读者的生存体验,产生“移情”“共情”,继而激发他们对现存生活的深刻思考。目前,狄敏霞的文学译作主要以中国都市故事为主,“普通英语读者可能对中国的乡村故事兴致不高。他们喜欢像《龙纹身的女孩(“Girl with a Dragon Tattoo”)》那样故事性强的作品。”
文学翻译实践中,狄敏霞力求恪守三个基本原则,即尊重原作、考虑受众、遵守先行规则。她认为,忠实是译者的天职。理想的状态下,译文应重现原文形式和内容的和谐统一。但理想终归是理想,完全的等效很难实现。狄敏霞指出,“我在做翻译决定的时候,会在‘忠实原文’和‘考虑受众’之间找到较合适的平衡点。如果故事的某部分可能影响西方读者的阅读兴趣,我会省略一两个句子,最多三个句子。但我绝不会合并章节、改变文体或故事情节,我认为这是一种撕毁译者与原作‘灵魂’契约的行为。”“还有一点,”她补充道,“译者必须遵守与出版社和编辑达成的共识,即事先约定的一些规则或原则。比如说,为了要降低受众的阅读难度,把‘斤’变成‘磅’,‘厘米’变成‘英尺’等等。在最近的新作中,出版社要求我写一个‘小说人物表’,便于读者辨识作品中人物姓名和各角色关系。”
狄敏霞认为,翻译实践应服务于翻译目的。以翻译版本为例,她主张百花齐放,适时而定。如果在某一特定时期,某部作品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国家相关部门或出版公司肯定希望原作的全译本能问世。但是很多情况下,无论是考虑受众的接受能力还是出版社的财政能力、译者精力以及现实的需要,节译、选译等其他样式的版本也不失为全译本的必要补充,比如,如果小型出版商看中了一部小说,但认为只有几个章节能吸引读者,那么节译本也是有其价值的。狄敏霞特别提到了中国文学海外译介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与教育体系挂钩,编排一些适合教育体系的文本。短篇、中篇和长篇的节译、选译都是可以考虑的。“可惜的是,在我的中国文学阅读视域内,罕有适宜海外中小学生的译本,大部分作品只面向成年读者群。”
1+1>2:中西译者合译、译者与出版商以及编辑
沟通合作在翻译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狄敏霞谈到了中西译者间的合作翻译。此前,她有过几次合作翻译经验,自感效果尚佳。但是她同时指出,成功的合作翻译必须基于两个条件:其一,双方译者必须双语能力优秀且相当——如果英语母语者中文欠佳,就很难在文本中发现需要沟通探讨的问题;其英文写作能力如若有限,就很难改善译本修辞,传达审美体验。反之,如果中文母语者英文不甚理想,小则沟通存障,大则对译作毫无判断。其中国文学理解能力如若不强,面对西方译者提出的问题,很可能会答非所问、南辕北辙。其二,团队精神非常重要(Team workisImportant),合作翻译不是译者工作量的简单拼凑,而是1+1>2的整体系统。整体系统必须是动态、和谐、统一的,其产生的效果能大于部分之和,以减少团队中的消耗。很多情况下,个体工作的简单拼凑反而会产生1+1<2的负面效应。因此,能否调和中西译者在地理、时差、文化上的差异,建立起动态、和谐的高效工作关系是衡量中西译者合译是否高效的重要标准。
此外,译者和出版商以及编辑的沟通亦至关重要。大多数情况下,彼此间的交流是1+1>2,有助于提升译本质量和市场形象。偶有意见不统一也多是细节的处理。狄敏霞还特别提到了翻译合同的重要性,“合同要事先拟定好翻译中的各项事宜,尤其是矛盾的处理。我要知道我有权利表述、阐释并坚持己见。我的合同里一般会有这样的表述:‘译者要能看到编辑所做的文本改动,并有权作出评论。若意见存异,出版社需以我的版本为主要参照。如果作家发现某处与原著不符,他/她也有权利提出异议,作出评论。”
再接再厉:参与市场、关注反馈
自从事文学翻译工作以来,狄敏霞自感在译作出版后有两大憾事。
第一,未曾参与过己作的市场推广。“所有的书都需要有人推广,中国文学翻译的海外译介更是如此。在翻译文学市场未全面打开、出版社资金投入不大的现状下,如果作家和译者也对推广不上心,谁又会去在意呢?”需要指出的是,作家和译者参与译作推广的活动主办方有两大类型,一是官方相关机构,二是民间团体。一般情况下,海外受众更倾向于参与民间文学交流活动,但是目前的中国文学海外译介仅靠民间力量明显是“杯水车薪”,政府的全方位支持必不可少。此外,目前中国文学的网络推广还未能与国际理念接轨。狄敏霞说:“外国受众很难通过浏览中国网站和手机第三方应用程序(APP)获得中国文学的相关信息,建议设置配有英文和相关图片的导航栏以供国际受众选择。”
第二,未曾深入了解译作的海外接受情况。狄敏霞坦言,专业译者的收入不甚理想,因此多数译者需要不停努力地工作以维持生计,无暇关注译作出版后的阅读情况。她表示,未来一定会加强关注专业书评和大众书评的意识,了解专业受众和非专业受众的阅读惯习和阅读评价,在此后的文学翻译中辩证地将受众意见考虑在内,尽其所能把中国文学更高效地推向英语世界。
2024-11-20
2024-11-19
2024-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