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世界汉学讲坛”开幕式在北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报》对“世界汉学讲坛”开幕刊发了《文明互鉴彰显中国式现代化世界意义》的专题文章。“世界汉学讲坛”由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同北京语言大学共同举办,为充分发挥汉学家沟通中西和民心相知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围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角度展开的“每月一题”系列专题交流研讨,是世界汉学家理事会框架内的高端汉学学术对话交流机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在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汉学是融通中西的重要学术桥梁,汉学家是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文明互鉴互学的文化先导。推动世界汉学研究高质量发展,拓宽中外文化交流渠道,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
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我国一向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对待世界各国文明,主张和而不同,坚持兼收并蓄,倡导与时俱进,追求天下大同。1月10日,在中国国际交流协会与北京语言大学联合举办的“世界汉学讲坛”开幕式上,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刘洪才表示,回顾历史可以发现,文明交流互鉴开展得好,世界就能保持繁荣和进步,而如果文明互鉴受阻甚至出现不同文明间的误解和对抗,世界人民就会遭殃。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国应为世界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汇聚文明的力量。
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刘利认为,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外学术、文化交流也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特殊时期,要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就要加强国际人才培养,激活全球汉学家学术网络,发挥各国汉学家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同时,要融通中外资源,打造汉学研究新高地,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读懂中国、理解中国,进一步推动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与互鉴。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今天的汉学研究也具有了全新的特点和使命,未来在赓续传统的基础上,需更加注重现实关怀与前沿思考。约旦驻华大使胡萨姆·阿卜杜拉·侯赛尼表示,中国有着悠久而丰厚的知识、哲学、文学和艺术发展史,而今天的中国更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主要经济和战略合作伙伴。中约两国需要加强对彼此文化价值和传承的理解,挖掘两国文明所共享的历史,推动两国交流更加密切和顺畅。
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
当今世界,实现现代化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也是世界发展的潮流趋势。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人类贡献了新的发展模式、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贡献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其成功的历程和经验具有世界性意义。基于此,此次会议邀请了世界各国的汉学大家共同展开研讨,以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深层次的视角,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价值。
俄罗斯俄中友好协会副主席、莫斯科国立国际关系大学教授李克金表示,实现现代化是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各国孜孜以求的目标,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不走一些西方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一直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既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在全世界都具有时代性价值。
英国汉学家、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柯马凯也表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成就显著,其成功经验值得国际社会借鉴。特别是中国式现代化故事既是中国故事的重要内容,也是让世界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国、读懂中华民族的重要载体。
在约旦汉学家、约旦侯赛因·本·塔拉尔大学媒体与战略研究系教授哈桑看来,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是要在科学、技术、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方式,就是在世界范围内寻找各国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共同点,让大家共同参与。中国用自己的民族智慧,为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创造了新的意识形态和理论选择模式。
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价值
2013年,习近平主席分别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首次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自倡议提出至今,“一带一路”务实合作成果丰硕,对世界格局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澳大利亚汉学家、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教授马克林表示,过去十多年中国积极推进经济全球化,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改变了欧亚大陆以及全世界的格局,为今后几十年世界更加和平与稳定作出重要贡献。总体而言,当今东西方实力的对比已经发生巨大改变,中国在世界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与日俱增,而且这种趋势还将持续下去。
美国阿斯本研究所研究员肖克表示,“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影响力日益扩大,并产生了积极的溢出效应。这对加快推动构建团结、平等、均衡、普惠的高质量全球发展伙伴关系,促进全球治理更加公正公平,具有积极的作用。
阿塞拜疆汉学家、阿塞拜疆前总统战略研究中心亚洲国家内外政策首席顾问拉沙德·卡里莫夫认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人类进步的标志,中国式现代化顺应了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普遍愿望,它立足中国本土与整个世界,着力推动建设一个坚持共建共享、合作共赢,共同繁荣、交流互鉴,开放包容、绿色低碳的美丽世界。尤其是“一带一路”为沿线国家提供了优质的互利合作机会和发展机遇,中国通过与各方共建“一带一路”,为世界现代化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的“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给出了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答案,表明了中国致力于推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信心和决心。
在丹麦汉学家、丹麦前驻上海总领事曹伯义看来,纵观历史,中国有两个基本政策:一是维护中华民族团结,保卫边疆;二是确保经济发展、人民福祉、政局稳定以及中央政府的连续性。因此,中国治理区别于欧洲的管理经验,中国古老的“阴阳”思维让中国人讲究“和谐”与“包容”,这种“和而不同”的观念,也是当前中国大国外交政策中的核心观念。
蒙古国翻译家、蒙古国中国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浩·巴特尔夫进一步表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摆脱贫困》这两部作品是时代之作,在蒙古国很受欢迎。同时,中国的现代化经验对蒙古国的发展也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为促进两国友好交流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11-20
2024-11-19
2024-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