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文物和博物馆笔译工作坊意大利语首节专题翻译课顺利开讲。来自意大利的汉学青年学者、翻译家、教师心怀对中国古代青铜文物的好奇与热爱,在北京大学负责意大利语教学与研究的成沫老师带领下踏上了文博艺术翻译与阐释的跨文化征途。 课程伊始,成沫老师首先分享了数字人文教学的相关知识,然后结合自己的研究和教学领域介绍了有关古籍整理、古典文献学、线上古籍等学术搜索平台和数据库。随后,成沫老师带领大家特别学习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古籍整理和文化研究、传播的优秀实例,如国家博物馆的虚拟展厅、敦煌莫高窟的腾讯数字藏经洞等。学员们一致认为这些历史、艺术类等人文数字平台和数据库在进行文史哲研究和翻译时颇为重要。 随后,成沫老师围绕青铜器翻译作业展开讲解,提纲挈领地强调了语言翻译中AI技术的适用性,带领学员们进入了生动鲜活的数字人文世界。成沫老师秉持译文“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理念,在课堂上友好包容地与学员们切磋翻译,推敲字句。对于作业中出现的专有名词和长难句,大家各抒己见,“百家争鸣”,思想碰撞现火花,意见交锋出金句,课堂气氛融洽热烈。 文博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桥梁,中国文博艺术译介之路,道阻且长。中国文物和博物馆笔译工作坊意大利语班的学员们将继续灵活运用多种翻译方法来解读中国文博艺术,不断提高中华文化理解水平和语言翻译能力,努力成为融通中外的新一代青年汉学家、翻译家,为中国文博艺术的世界化阐释、理解、传播以及交流合作贡献力量。 成沫 成沫,北京大学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为罗曼语文学、但丁与彼特拉克、欧洲中古文学在华译介等,他一直关注相关领域内的新方法及跨学科研究手段,利用Python语言独立开发了意大利诗歌文本分析软件,并将数字化手段与语言课教学进行结合,参加“意大利中古诗歌及但丁数字化研究项目”。译作有《论美院》《我先祖的故事:利玛窦、徐光启和熊三拔》(合译)等。 “新汉学计划” 海外高级中文翻译人才培养项目 中国文物和博物馆笔译工作坊 “新汉学计划”旨在通过高水平人才培养和高质量学术合作项目,培养中文水平优异、文化背景多样、科研能力突出的优秀青年汉学与中国研究人才,推动汉学和中国研究跨文化、跨专业、跨学科发展。 中国文博笔译工作坊作为本项目的重点活动,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北京语言大学、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举办,北京语言大学青岛世界汉学中心、中国文化译研网(CCTSS)承办。 本次工作坊以文博翻译为主题,聘请国内外19位知名专家、学者、译者,特开设中国文化课、语言翻译课,其中中国文化课为公开课,所有学员(截至目前,本次工作坊共有253人报名,涵盖40个国家和地区)与非学员均可学习,语言翻译课只面向报名学员,分语种(阿拉伯语、英语、法语、俄语、意大利语、日语、波斯语)单独授课。 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学中心由北京语言大学与青岛市政府合作共建,致力于借助双方优势,凝聚汉学家力量,服务国家战略。 世界汉学中心将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为重要使命,致力于联络并激活遍布全球的汉学家,打造以汉学家为“思想源”的智库,建立世界各国汉学家和汉学机构间常态化交流机制,形成稳定学术交流模式,逐步建立完善的世界汉学与中国文学、出版、影视、艺术、文博等相关产业的对接机制。中心将通过数据库建设、学术出版、翻译服务、论坛会议、研习研修、智库咨询等方式促进世界范围内的汉学家交流和学术往来互动。
2024-11-20
2024-11-19
2024-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