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速递|海外汉学(中国学)近期出版新作

来源:世界汉学中心

作者:

2025-04-18

  汉学(中国学)是外国人了解认识中国文化的一座桥梁,是漫长的中国历史文化和外国的历史文化碰撞之后派生出来的一种学问,是中国文化另一种形式的自然延续。

  汉学(中国学)的思潮几经变换,不断发展。为学界以及读者更好地了解、认识世界汉学界的学术成果产出,多维度呈现海外汉学(中国学)研究图景,以“他者”之视角反观自身。中国文化译研网(CCTSS)在世界汉学中心海外汉学数据库的资源支持下,特推出“海外汉学新书速递”栏目,以飨读者。

国内出版

1.png

书名:《进入全球公共视域的清帝国:欧洲文献里的中国邸报》

作者、译者:(美)钟鸣旦著,陈妍蓉译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年2月

  










书籍简介

  本书是著名汉学家钟鸣旦(Nicolas Standaert)关于清代“邸报”在欧洲流传情况的研究。现存1800年前的邸报的资料来源主要是清初生活在中国的欧洲人编纂的欧语文献,这些文献在中国汇编完成后以私人信件、报告以及翻译等形式送至欧洲,大多被收录在有关中国文化的文集中。一方面,它们记录了早期清代邸报的实貌、规格、版式、内容和使用情况,并涵盖了中文史料中未记载的信息;另一方面,它们也展示了欧洲人在中国如何阅读邸报,以及他们作为全球代理人如何向欧洲介绍中国,进而使邸报加入全球信息网络的情况。作者分别选取康、雍、乾三个时期中的代表性个案详细分析了这一过程,证实启蒙运动关于中国政治制度和治国之道的重要观点,正是建立在与邸报直接相关的文本基础上的,说明邸报及其所承载的思想观念进入全球公共领域的时间远比我们所认为的更早。

作者、译者简介

  作者简介:钟鸣旦(Nicolas Standaert),鲁汶大学汉学系教授,比利时皇家科学院院士,长期致力于汉学研究。主要著作有《礼仪之争中的中国声音》《礼仪的交织:明末清初中欧文化交流中的丧葬礼》《传教中的“他者”:中国经验教我们的事》《杨廷筠:明末天主教儒者》《可亲的天主:清初基督教徒论“帝”谈“天”》等。

  译者简介:陈妍蓉,汉学博士,主攻东西方文化交流,曾就读于比利时鲁汶大学、兰州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著有The Diffused Story of the Footwashing in John 13: A Textual Study of Bible Reception in Late Imperial China,译有《礼仪之争中的中国声音》。


2.jpg

 书名:《法庭上的妇女:晚清民国的婚姻与一夫一妻制》

作者、译者:(美)陈美凤著、赵珊译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年

  










书籍简介

  一本对晚清民国纳妾法律的变化进行比较研究的妇女史、法律史著作,立足于司法机构会议记录,不同地区出版的期刊,以及581起涉及妾的法庭案件记录,在个案分析的基础上呈现了妾在社会、家庭中的百态,展演了妾这一群体在法庭上捍卫自身权益的戏剧性故事,对20世纪中国法律对妇女及其家庭的实际意义进行了生动描述。同时,作者以性别、家庭、法制、社会文化等视野切入,联通法律史与妇女史,探索了法律制度的变化是如果作用于妾及其家庭的,以及其带来了怎样的婚姻乃至家庭关系变革,反映了一夫一妻制和性别平等观念在中国的变化与普及。

作者、译者简介

  作者:(美)陈美凤(Lisa Tran),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校区历史学(中国史研究方向)博士。现任加州州立大学富尔顿分校历史系教授,主要研究兴趣为中国的妇女和法律等。

  译者:赵珊,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师从黄宗智教授。现任天津商业大学法学院讲师,国际学刊Rural China执行编辑。主要研究兴趣为历史社会法学和商会史,曾在Modern China、《开放时代》、《东南学术》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


3.jpg书名:《比利时来华圣母圣心会及其荷语汉学家闵宣化(1886—1976)研究》

作者:(比)郑永君著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年2月

  










书籍简介

  比利时圣母圣心会(Congregatio Immaculati Cordis Mariae)成立于1862年,是专为向中国传教而建立的修会,在中西文化交流史和欧洲汉学史上均作出过重要贡献。闵宣化(Jozef Mullie,1886—1976)是该会最重要的来华传教士之一。

  作者精通荷兰文与中文,利用丰富的中西文史料,在本书上篇研究了圣母圣心会从创会到来华的曲折经历,揭示其在中比交流上的贡献,于下篇梳理了闵宣化在华传教生涯及其汉语语言学研究,总结他在荷语汉学史上的影响。

作者简介

  郑永君,比利时荷语鲁汶大学南怀仁研究中心研究员。其研究领域为天主教在华史,荷兰语文献中的传教士汉学,以及中比、中荷交流史。


4.png书名:《狐仙崇拜:中国封建王朝晚期的民间信仰与民众心理》

作者、译者:(加)康笑菲编;姚政志译

出版时间:2025年3月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书籍简介

  作者细致地爬梳了各种文字史料,追溯狐狸形象在中国最早的起源、发展和影响,进而谈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全书文笔细腻,但浅显易懂,以优美的笔调形塑了狐狸在历史中的样貌以及这个“多才多艺”的狐仙于传统中国社会中的影响力。文中所提及引用的资料多为文人笔记或传奇小说,读来轻松有趣、引人入胜,是一本结合了历史研究与乡野传说的人文佳作。

译者简介

  康笑菲,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曾任教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现为乔治·华盛顿大学副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的社会史,主要关注的是性别与权力的形塑,性别在现代民间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等。


责任编辑:吴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