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汉学中心国别汉学发展报告·前言
汉学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是漫长的中国历史文化和外国的历史文化碰撞之后派生出来的一种学问,是中国文化另一种形式的自然延续。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化与区域研究的勃兴,国别汉学的发展呈现出多维度的学术图景:既植根于本土学术传统,又交织着国际学术网络的动态影响。在徐宝锋教授领衔下,由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世界汉学家口述中文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史”及北京高校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一带一路汉学话语体系研究”项目提供学术支持,世界汉学中心依托自有资源数据库与海外汉学家团队,通过大量权威数据和文献资料,系统梳理各国汉学研究的历时性演进与共时性特征,依据地区或国家分析阐述了其汉学整体发展状态与趋势。
本系列报告以地区或国家为单元,按照各自汉学发展现状分别聚焦以下核心议题:
一是学术史脉络:追溯汉学在所在地区或国家的制度化进程,解析其与政治、社会思潮的互动关系;
二是代际谱系与学术共同体:量化分析各国汉学家群体的人口特征(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学术传承),重点阐释代表性学者的方法论创新及其学派影响;
三是方法论转向:所在地区或国家汉学界在知识论和方法论层次上做出的调整与更新、融合与张力;
四是知识生产机制:考察教育机构、资助体系与学术共同体对研究议题的形塑作用;
五是文化接受:反思汉学成果在对象国公共领域中的传播与重构现象。
通过实证数据与理论反思的结合,报告将致力于呈现差异化的学术生态,揭示汉学作为“知识中介”在文明对话中的独特价值。我们期待这一基础性工作能为服务国家战略提供智力策源,为海外汉学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及文化实践者提供参照,并推动汉学从“区域研究”向“全球知识生产节点”的范式升级。
今日推送的是塔吉克斯坦汉学发展报告。
塔吉克斯坦汉学发展报告
一、基本情况
塔吉克斯坦共和国(塔吉克语:Uумxурии Тоuикистон,英语:The Republic of Tajikistan),简称塔吉克斯坦,位于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中国之间,是中亚五国中唯一主体民族非突厥族系的国家,也是中亚五国中国土面积最小的国家。前苏联时期,塔吉克斯坦的汉学发展处于萌芽期(1992年以前):在这一时间段,塔吉克斯坦学生在国内没有学习汉语的机会,只能选择俄罗斯的莫斯科、符拉迪沃斯托克或者圣彼得堡等地区学习汉语,这阻碍了汉语在塔吉克斯坦的传播和发展。
中塔建交后的准备期(1992-2005):19世纪初,塔吉克斯坦取得独立,并于1992年与中国建交。随着两国关系的友好发展,塔吉克斯坦对汉语的学习需求日益增长。1993年3月,塔吉克斯坦与中国国家领导人首次会晤,奠定了塔中教育合作的基础。1996年,塔吉克斯坦教育部与中国教育委员会签署了教育领域合作协议。自1993年开始,中国政府每年向塔吉克斯坦方面提供国家补助金,在2013-2014学年达到92项,其中60项提供给塔吉克斯坦国立语言学院和俄罗斯-塔吉克斯拉夫大学的汉语教学课程。在与中国建交的初期,因为两国交通不便以及两国经济和投资活动较少的原因,塔吉克斯坦学生对去往中国留学的的热度较低。
新时期之后的高速发展期(2006至今):2005年,塔吉克斯坦和中国的定期航班开通。2006年,中国在塔吉克斯坦开始实施国家基础设施相关项目,大量的中国企业进入塔吉克斯坦市场,如采矿业、能源和电信领域。在双方经济高度合作的基础下,塔吉克斯坦对汉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为此,大力培养汉语人才,成为了塔吉克斯坦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在此发展阶段,涌现了“中国热”和“汉语热”,塔吉克斯坦汉语教学由此进入了高速发展期。
2024年6月26日北京语言大学校长段鹏与塔吉克斯坦国际外国语大学校长古丽娜扎佐达·吉洛代表两校签署了备忘录,旨在加强北京语言大学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的科研合作和教育交流。2024年7月5日,在习近平主席和拉赫蒙总统的见证下,中国教育部部长怀进鹏与塔吉克斯坦教育和科学部部长萨义德佐达交换了包括北京语言大学和塔吉克斯坦国际外国语大学学术合作备忘录在内的两份合作文件。
(一)汉学家
据目前已掌握数据的15位塔吉克斯坦汉学家中,有14名为女性。总体来说,塔吉克斯坦的汉学家人数较少,且其研究领域仅限于语言和政治领域。在塔吉克斯坦的教育体系中,以语言培训为主,课程设置侧重基础语言教学,服务于中塔经贸合作需求。其次,塔吉克斯坦教育体系缺乏系统的汉学学科建设,文学、历史、哲学等系统汉学内容并未开设相关课程,使得塔吉克斯坦汉学难以向人文社科研究深化。
图1塔吉克斯坦各研究领域汉学家人数统计表(单位:人)
相比哈萨克斯坦或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与中国高校的合作项目规模较小,学者访学、参加国际会议的机会也较为有限。据目前已经掌握汉学家的作品数据进行分析,塔吉克斯坦汉学家的总体学术产出水平相对不高,学术作品主要以论文为主。学术成果相对丰富的有8位,具体呈现详见以下图、表:
图2汉学家学术成果数量分析表
表1汉学家学术成果情况表
(二)汉学机构
目前,塔吉克斯坦分别于2009年和2015年开设了塔吉克国立民族大学孔子学院和冶金学院孔子学院。
塔吉克斯坦民族大学孔子学院是由新疆师范大学与塔吉克斯坦民族大学合作举办的一所海外汉语教学机构,也是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市唯一的一所孔子学院。2009年3月,学院中塔双方院长到任,孔子学院正式开始运营。在近几年的发展历程中,塔吉克斯坦民族大学孔子学院积极开展汉语教学及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中塔双边合作及交流中一股重要的推动力量。
2014年,塔冶金学院孔子学院在中塔两国元首的共同见证下签约设立,是第一所融合职业培训的孔院。学院结合塔吉克斯坦中资企业发展,创设了“中文+职业技能”教育模式,与多家高校和企业签订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协议,开展专业中文人才培训。自成立以来,冶金学院孔子学院致力于进中国语言文化的学习,为高质量培养塔吉克斯坦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增进中塔两国人民友谊和人文交流、共建“一带一路”贡献了特殊力量。
2024年塔吉克斯坦中国企业商会和吉林财经大学共同建立汉语言工作坊,于11月25日在俄罗斯-塔吉克(斯拉夫)大学揭牌。该工作坊依托吉林财经大学和俄罗斯-塔吉克(斯拉夫)大学的教育资源优势,为塔吉克斯坦学生和汉语爱好者提供高质量的汉语教学课程与文化交流活动。
(三)高校汉学教育
塔吉克斯坦正规的汉语教学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晚期。除孔子学院外,塔吉克斯坦的国民高等教育,以及私立大学也积极投身到汉语教学的热潮中。
俄罗斯—塔吉克斯拉夫大学是俄罗斯在塔吉克斯坦投资兴建的一所具有俄罗斯特色的大学,是塔吉克斯坦最具影响力的大学。该校位于1996年成立于首都杜尚别市,1997年成立汉语教研室,开设汉语专业,学制为五年。后因师资原因,学校于2000年及2001年中断了汉语专业的招生,至2002年解决汉语师资问题后继续招生。
塔吉克斯坦国立语言学院坐落在首都杜尚别市,创建于1979年,2022年更名为塔吉克斯坦国际外国语大学。建校初期,语言学院只有俄语专业。1992年,塔吉克斯坦国立语言学院开始拓展专业领域,逐渐开设欧洲语系,东方语系,阿拉伯语系等。2000年在东方语系下开设汉语专业,目前语言学院有12个语言专业。
塔吉克斯坦民族大学1948年在杜尚别市成立,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高等学府,是教育部直属大学,校长由总统任命。由于塔吉克斯坦民族大学孔子学院是该大学与新疆师范大学合作建立,因此在孔子学院的推动下,该大学2010年3月首次在国际关系尝试开设汉语选修课,并于同年9月正式招收汉语专业学生。
莫斯科大学塔吉克斯坦分校位于首都杜尚别市中心,成立于2008年,同年9月正式招生,学校目前设国际关系系和数学系。国际关系专业开设第二外语选修课,英语作为第一外语,学生可以选择汉语或阿拉伯语作为第二外语。2010年该校在国际关系系正式开设汉语选修课。
除上述大学外,塔吉克斯坦的一些私立大学也在进行汉语教学。如:
彭吉肯特师范学院,始建于1991年,位于塔吉克斯坦索格德州彭吉肯特市,是该市唯一的一所大学。2010年开设汉语选修课。
一、发展特征及存在问题
语言与文化交流的增强。一方面,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全球化,越来越多的塔吉克斯坦学生对中国感兴趣并希望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文化,塔吉克斯坦汉学教育的发展逐渐起步。另一方面,中塔两国合作不断深化,语言和文化交流机会逐渐增多。孔子学院的设立进一步促进了汉语普及和文化活动,使更多塔吉克学生和民众接触中国文化。同时,中塔两国通过互派留学生、举办文化节和学术研讨会等形式深化人文交流。塔吉克斯坦政府加强中文教育的支持,与中国的合作一直在不断扩大和加强,为塔吉克斯坦的汉学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发展空间。
教育体系逐步本土化。塔吉克斯坦的汉语教育发展呈现出明显的本土化演进特征。在教材建设方面,教学资源从初期直接采用中国通用教材(如《新实用汉语课本》),逐步转向结合当地国情开发本土化教材。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实现了从主要依赖中国外派志愿者到注重培养本土汉语教师的转型,通过孔子学院和本土高校(如塔吉克斯坦国立语言学院)的系统培训,已培养出一批具备独立授课能力的本土师资力量。在考评体系方面,汉语水平考试(HSK)的推广成效显著,部分高等教育机构已将中文课程纳入学分体系。就教育体系扩展而言,汉语教学已突破孔子学院的框架,逐步向国民教育体系渗透,这一发展态势标志着塔吉克斯坦汉语教育本土化进程的持续推进。
学术研究深度不足。塔吉克斯坦的汉学研究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从研究领域来看,现有成果主要集中于当代中国政治经济、中塔双边关系等应用性课题,而对中华传统文化、哲学思想、古典文学等基础性学科的系统性研究相对匮乏。在研究质量方面,学术产出以汉语教学和介绍性论述为主,具有理论创新价值的原创性研究成果较为欠缺。当前研究力量呈现分散化特征,尚未建立起完善的汉学学术体系。其次,本土研究者在开展中国问题研究时,多沿用西方或俄罗斯的学术范式,缺乏独立的分析视角。这一状况的形成主要受制于两个关键因素:一是研究资料的获取存在困难,二是学术经费投入不足。
世界汉学中心由北京语言大学与青岛市政府合作共建,中心依托北京语言大学丰富的汉学研究资源,创新校地合作模式,建构学术服务和研究平台,凝聚全球汉学家力量,服务国家文化战略,打造世界汉学家母港与世界汉学“根服务器”。
世界汉学中心精心打造了全球汉学家信息网络系统,联络沟通了100多个国家、近5000名汉学家和中国问题专家,致力于联络并激活遍布全球的汉学研究与知识资源,打造以汉学家为“思想源”的智库,建立世界各国汉学家和汉学机构间常态化交流机制,形成稳定学术交流模式,逐步建立完善的世界汉学与中国文学、出版、影视、艺术、文博等相关产业的对接机制。中心将通过数据库建设、学术出版、翻译服务、论坛会议、研习研修、智库咨询等方式促进世界范围内的汉学家交流和学术往来互动。
世界汉学中心致力于促进汉学家与汉学研究学者的学术交流,推动汉学学科发展,培养汉学学术新人才,与汉学家共同建构跨越空间的汉学(中国学)学术共同体。世界汉学中心将依托其深厚的汉学学术资源,持续邀请更多海外优秀汉学大家入驻世界汉学中心从事汉学领域的研究工作。让世界汉学中心成为世界汉学家的学术研究母港,帮助汉学家深刻理解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建设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新传播体系。使世界汉学中心成为名副其实的汉学枢纽,推动汉学(中国学)研究中心回归中国,并阔步走向世界。
2025-04-28
2025-04-25
2025-04-24
2025-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