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兹别克斯坦汉学发展报告

来源:世界汉学中心

作者:

2025-05-16

世界汉学中心国别汉学发展报告·前言

  汉学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是漫长的中国历史文化和外国的历史文化碰撞之后派生出来的一种学问,是中国文化另一种形式的自然延续。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化与区域研究的勃兴,国别汉学的发展呈现出多维度的学术图景:既植根于本土学术传统,又交织着国际学术网络的动态影响。在徐宝锋教授领衔下,由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世界汉学家口述中文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史”及北京高校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一带一路汉学话语体系研究”项目提供学术支持,世界汉学中心依托自有资源数据库与海外汉学家团队,通过大量权威数据和文献资料,系统梳理各国汉学研究的历时性演进与共时性特征,依据地区或国家分析阐述了其汉学整体发展状态与趋势。

  本系列报告以地区或国家为单元,按照各自汉学发展现状分别聚焦以下核心议题:

  一是学术史脉络:追溯汉学在所在地区或国家的制度化进程,解析其与政治、社会思潮的互动关系;

  二是代际谱系与学术共同体:量化分析各国汉学家群体的人口特征(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学术传承),重点阐释代表性学者的方法论创新及其学派影响;

  三是方法论转向:所在地区或国家汉学界在知识论和方法论层次上做出的调整与更新、融合与张力;

  四是知识生产机制:考察教育机构、资助体系与学术共同体对研究议题的形塑作用;

  五是文化接受:反思汉学成果在对象国公共领域中的传播与重构现象。

  通过实证数据与理论反思的结合,报告将致力于呈现差异化的学术生态,揭示汉学作为“知识中介”在文明对话中的独特价值。我们期待这一基础性工作能为服务国家战略提供智力策源,为海外汉学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及文化实践者提供参照,并推动汉学从“区域研究”向“全球知识生产节点”的范式升级。

  今日推送的是乌兹别克斯坦汉学发展报告。

会议信息

乌兹别克斯坦汉学发展报告

  一、基本情况

  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Ozbekiston Respublikasi)位于中亚地区,以乌兹别克族为主要人口构成,官方语言为乌兹别克语。乌兹别克斯坦与中国有约2000年往来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古丝绸之路时期。现代乌兹别克斯坦的汉学研究(包括汉语教学、中国历史、经济、文化研究等)在苏联时期萌芽,独立后逐步发展,并在近年来因“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而加速。

1.jpg

乌兹别克斯坦(图源于网络)

  19世纪之前,乌兹别克斯坦地区是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粟特商人、阿拉伯旅行家等对中国有所记录,但尚未形成系统的汉学研究。到了20世纪,在苏联时期乌兹别克斯坦的汉学研究主要受苏联东方学体系影响,以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圣彼得堡)为中心,乌兹别克斯坦本土研究较少。塔什干国立大学等机构开设东方语言课程,但汉语教学规模有限,研究多服务于政治需求。1991年9月1日起乌兹别克斯坦正式脱离苏联,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1992年中国同乌兹别克斯坦建交,教育合作逐步展开。2005年,塔什干孔子学院成立,成为汉语推广的核心机构。此外,高校汉语教育也开始发展,乌兹别克斯坦国立世界语言大学、撒马尔罕国立大学等设立了汉语专业。2020年,乌兹别克斯坦将汉语纳入“总统学校”课程,培养高端双语人才。2022年上海合作组织撒马尔罕峰会后,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和乌兹别克斯坦之间的合作。

2.jpg

撒马尔罕市(图源于网络)

  2023年9月,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学中心同塔什干国立东方大学合作成立乌兹别克斯坦丝绸之路汉学研究中心,致力于推动中乌在国际中文教育、翻译学、跨文化交流等领域的合作,培养本地学术人才,深化中乌两国的文化与学术交流。近年来,两国学术交流更加频繁,科研合作项目增多,汉学研究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3.jpg

  2023年9月14日,北京语言大学和塔什干国立东方大学在乌兹别克斯坦正式签署共建“丝绸之路汉学中心”合作备忘录。北京语言大学校长段鹏与塔什干国立东方大学校长莉赫斯耶娃·古丽契合尔代表双方签署协议。(图源于世界汉学中心)

  (一)汉学家

  据已有数据统计,乌兹别克斯坦共计25名汉学家,其中女性17人,男性8人。根据当前乌兹别克斯坦汉学家涉及汉学研究的领域进行分析,从事语言学和区域研究领域各有8人,占比最多,其次是政治、经济与历史,各有4人。除此之外,乌兹别克斯坦汉学家在教育、文学、哲学等领域也有所研究。较中亚其他国家来说,乌兹别克斯坦汉学已从传统的语言研究拓展至经济、政治、教育等多学科交叉研究,形成多元化发展格局。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带动了沿线国家的发展,促进了乌兹别克斯坦的汉学发展。乌兹别克斯坦是中亚地区最早开展汉语教学的国家,也是中亚地区唯一一个拥有大量汉学资源和人才的国家。

4.png

图1乌兹别克斯坦各研究领域汉学家人数(单位:人)

  据目前已经掌握汉学家的作品数据进行分析,乌兹别克斯坦汉学家学术作品以学术论文为主,其中汉学家学术成果相对丰富的有12位,具体呈现详见以下图、表:

5.png

图2汉学家学术成果数量分析表

6.png

表1汉学家学术成果情况表

  (二)汉学机构

  此外,乌兹别克斯坦于2005年成立了塔什干孔子学院、2014年成立了撒马尔罕国立外国语学院孔子学院。

  塔什干孔子学院成立于2005年5月7日,是建立在中亚的第一所孔子学院,由中国兰州大学和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国立东方大学合作建设。自2005年正式挂牌运作以来,塔什干孔子学院一直在当地汉语教学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良好的声誉。曾于2007、2008连续两年荣获“全球20佳孔子学院”称号。

  撒马尔罕国立外国语学院孔子学院成立于2014年,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与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国立外国语学院合作共建,是乌兹别克斯坦第二所孔子学院。学院以汉语教学和文化交流为核心,开设多级别汉语课程,并设有HSK考点,助力学生语言能力认证。同时,学院支持本土汉语教师培训,推动中乌教育合作,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近年来,该学院在促进中乌友好关系与跨文化理解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7.jpg

撒马尔罕国立外国语学院

  (三)高校汉学教育

  目前,乌兹别克斯坦高等教育机构77所,其中大学20所,学院35所。这些学校均先后积极开展了汉语教学,其中影响力较大的有以下几所:塔什干国立东方大学、乌兹别克斯坦世界语言大学、世界经济与外交大学和撒马尔罕外国语学院。

  塔什干国立东方大学(Tashkent State University of Oriental Studies)是中亚地区最具影响力的东方学研究高校之一。1957年,设立汉语言文学系。这是乌兹别克斯坦乃至整个中亚地区第一个专门培养汉学家的机构。1991年乌兹别克斯坦独立后,为加强本土东方学研究,于1990年代末正式组建为独立研究机构。2021年,该校高等汉学院主任哈萨诺娃·菲茹扎(Хасанова Феруза Мирзабековн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甘肃省办事处协会任命为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教育顾问,并多次来华交流,积极推进汉学发展。近年来,塔什干国立东方大学开展上海合作组织研究等新兴课题,定期举办“撒马尔罕东方学论坛”等国际学术活动,逐步发展成为连接中国与中亚学术交流的重要桥梁。

8.jpg

哈萨诺娃·菲茹扎教授(图源于网络)

  乌兹别克斯坦国立世界语言大学(Uzbekistan state world language university)坐落于首都塔什干,创建于1992年,由塔什干国立外国语师范学院和共和俄罗斯语言文学学院两所院校合并而成,是中亚地区顶尖的语言类高等学府。作为上海合作组织大学项目成员院校,该校已为乌兹别克斯坦外交部、跨国企业等输送了数千名优秀外语人才,成为搭建中亚与世界沟通的语言文化纽带。

9.jpg

  世界经济与外交大学(University of World Economy and Diplomacy)于1992年9月23日根据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总统卡里莫夫“关于建立世界经济与外交大学”的命令成立。该校是乌兹别克斯坦培养国际关系和经贸领域高端人才的顶尖学府,成立于1992年,直属于乌兹别克斯坦外交部,被誉为“中亚外交官的摇篮”。世界经济与外交大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于2013年12月成立了“中国馆”。作为中亚地区国际关系领域的标杆院校,该校毕业生广泛就职于各国使领馆、跨国企业和国际组织。

10.jpg

  撒马尔罕外国语学院(Samark and StateInstitute of Foreign Languages)是乌兹别克斯坦历史最悠久的语言类高等学府之一,坐落于古丝绸之路名城撒马尔罕。学院始建于20世纪40年代,前身为撒马尔罕国立师范学院外语系,1993年经政府批准升格为独立的外国语学院。其汉语教学始于1997年,现已成为中亚地区汉语教学的重要基地。

11.jpg

  二、存在问题

  学术资源匮乏,影响研究系统性发展。乌兹别克斯坦汉学研究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学术资源不足。虽然近年来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但当地学术机构的相关汉学文献数量及电子数据库建设仍显薄弱。研究资源短缺,使得学者们获取资料的主要途径往往依赖于赴华短期访学。这种资源获取方式难以支撑长期、系统性的学术研究,也使得本地学者在研究深度、理论创新等方面均受到限制。

  汉语教育体系面临挑战,人才培养质量受限。汉语教育对汉学研究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当前乌兹别克斯坦汉语教育面临师资力量薄弱、教材内容滞后等多方面的困境。一方面,汉语教师缺乏系统培训,优秀外籍教师资源较少,制约了教学水平。另一方面,教材未形成与本国相适应的教材,教材内容针对性不足,未能根据当前社会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导致学生知识结构与实际需求脱节。此外,学生缺乏语言实践和对外交流机会较少,限制了其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发展。

  高层次人才梯队建设不足,制约研究领域发展。乌兹别克斯坦虽然已培养出一定数量的汉学研究人员,但在哲学等相关领域,高层次研究人员依然匮乏。目前,该国的汉学研究队伍以语言方向为主,对当代中国社会、经济、科技等领域的研究力量相对薄弱。此外,乌兹别克斯坦总体汉学家数量相对较少,带动更多汉学研究人员力量有限。同时,部分资深学者面临退休,而年轻学者的培养尚未完全跟上,导致学术传承出现断层,进一步削弱了本土汉学研究的力量。


责任编辑:吴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