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作为中国的邻国,与中华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两国在语言、文学、历史等领域始终保持着紧密的交流。蒙语译者在中蒙文化交流和中国作品外译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通过将中国文学作品、学术著作、历史典籍等翻译成蒙语,帮助蒙古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文化、历史和社会,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国际传播,丰富了蒙古读者的阅读选择。同时,蒙语译者还翻译了大量学术著作和外交政策内容,促进了中蒙两国在学术、经济和政治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为中蒙友好关系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土耳其作为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历史上曾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纽带,其汉学研究不仅承载着中土两国文化交流的悠久传统,也在当代“一带一路”倡议下扮演着重要角色。土耳其的优秀译者通过翻译中国经典文献、现当代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为中华文化在土耳其乃至全球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公开发布土耳其优秀译者数据,不仅是对他们学术成果的肯定,也为全球汉学界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共享平台。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书籍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是“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媒介。远处西亚和北非地区的阿语国家与中国相隔甚远,但自古以来便有“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的圣训。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典籍开始进入阿拉伯读者的视野,这离不开中国阿拉伯语学者、埃及翻译家与埃及汉语专家的代代耕耘,他们的译介之功不可磨灭。因此,做好译者梳理工作,对于未来更好的开展翻译工作意义非凡。
当地时间2月22日上午,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学中心与卢布尔雅那大学在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哲学院举行合作会议。北京语言大学汉学与中国学学院院长、一带一路研究院(全球南方研究院)院长徐宝锋与斯洛文尼亚著名汉学家、卢布尔雅那大学亚洲研究系的联合创始人与常任系主任、《亚洲研究杂志》主编罗亚娜,卢布尔雅那大学亚洲系汉学正教授范舒娜就刘松龄斯洛文尼亚汉学中心的建设事宜展开深入交流,并达成广泛共识。双方一致决定正式启动刘松龄斯洛文尼亚汉学中心的建设,标志着斯洛文尼亚汉学发展进入新阶段。
当地时间2月17日,由希腊爱奥尼亚省与爱奥尼亚大学联合主办的“以文化知识构建全球未来”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爱奥尼亚省议政厅举行。
图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