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全立导演畅聊拍摄制作璀璨薪火的心路历程。
在华语电影界,台湾导演曲全立被称为“台湾首席3D导演”,制作过3D音乐爱情电影《追梦3DNA》《3D台湾》《美力台湾3D》等3D纪录片。2013年,曲全立凭借《3D台湾》纪录片与李安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一起获得I3DS国际大奖。2018年初,他又凭借《美力台湾3D》一片荣获第29届全球3D创新大会颁发的最佳实拍3D影片大奖。
出道初期,曲全立主要拍摄音乐录影带。2002年,他被诊断出脑瘤,医生宣判他只剩不到半年的时间,但他还是奇迹般地走过了鬼门关,却落下半聋半盲的后遗症。
而除了在3D这一影像技术领域的探索之外,更值得一提的是,从2014年开始,曲全立开始进行一个名为“3D行动电影院”的公益项目,将3D带到每一个台湾的偏远角落。就像他的自传《这世界需要傻瓜》所暗示的,他想让这个傻瓜梦想用影像呈现给当地的孩子们,让他们相信,即使面对困境,即使资源匮乏,只要怀有梦想,未来仍有无限可能。
在过去的两年多时间,曲全立走遍中国20多个省区市、访问150余位中国当代技艺传承人、纪录70多处中国世界级文化和自然遗产及风景名胜,由他导演的电影纪录片《璀璨薪火》即将公映,由他主编的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影像图书《璀璨薪火》、《写意大地》也在岁末年初正式出版。按照曲全立的说法,目前出版的影像图书是他正在进行的“美力中国”项目的一部分,这个项目会包括纪录片、慈善活动、出版等不同元素。2月3日,曲全立带着两本新书亮相上海书城的新书发布会。借此机会,澎湃新闻记者对曲全立进行了专访。
曲全立在台湾的“3D行动电影院”。
想用最新科技呈现中国传统的匠人精神
澎湃新闻:你拍过一个纪录片叫《美力台湾3D》,为什么是“美力”而不是“美丽”?
曲全力:2013年在好莱坞比赛完了之后,评审跟我讲,他们去过台湾,但是看了影片之后觉得比真实的台湾还更漂亮。这些评审有黑人白人,我也没有刻意配英文字幕。我就发现,原来美丽是一种力量,会感动人。美不止有漂亮,不止有美丽的丽,应该是有感动,我把这种感动叫做美力。
澎湃新闻:你拍的这些讲台湾的风土人情的纪录片会让人想到齐柏林的那部纪录片《看见台湾》,你拍的和他拍的有什么区别?
曲全立:大家都在问我这个问题,但你看完发现截然不同。齐导的《看见台湾》是用航拍的方式去看台湾这块土地,他是用宏观的视角去看台湾,那《美力台湾》是用3D、人的视角面对面地去看台湾,所以其实只有电影名称类似,内容完全不一样。《美力台湾》包含了四个大的元素,就是景观、生态、海洋和人文,人文主要就是我现在做的这些非遗的人。
澎湃新闻:在呈现台湾人文的时候,为什么你选择的是非遗传人?而不是像“他们在岛屿写作”计划那样对准台湾文人。
曲全立:事实上工匠这个题目,我很多年前就很喜欢。大家谈匠人的时候,会谈日本和德国,没有人会谈中国。我们从小所用的东西都来自于生活,生活就是文化,文化就是生活。比如我拍的那个鸡毛掸子,可是我们都不知道鸡毛掸子怎么做的。我觉得很多东西都是底蕴,但是大家会忽略忘记。像我在大陆的时候,我问很多孩子,什么是四大发明,一半以上小孩子都回答不出来。很多人忘了自己的底蕴是什么。
所以四年前,我就针对匠人这个题目去拍,我觉得文化的东西是永远不可以磨灭的。我认为这样的东西比商业片更有价值,我不在乎它的票房和市场,我在乎的是它能不能留下来。《璀璨薪火》可以播十年二十年,可是如果我拍了一部商业片,下片之后,可能就变成一坨灰了。我就想用最新的科技把中国传统的匠人精神真实地展现出来。
观看3D电影的孩子们。
在我最近做的展览里,你会看到小朋友们会用手机和iPad,一幅一幅去扫,扫完了他们会提问。用AR这种方式来呈现,之前中国是没有的。目前看下来,整个路是对的。
澎湃新闻:《美力中国》这个系列纪录片的叙述方式是什么样的?是像前两年在大陆很火的《舌尖上的中国》那种讲故事的方式去呈现吗?
曲全立:我其实比较想谈的是传承。我会有三部曲,《璀璨薪火》是第一部,是用比较文青的方式,不说故事。第二部可能会跟着这些老匠人,我会加入更多的生活和幽默。因为这些老匠人不懂得幽默,因为他们从小就在工厂里做,为什么变大师,不知道。
我现在要做的课题蛮有趣的,就是找现在的传统匠人和找一些知名的学校,这些学校里有一些非遗的科系,把两者做一个比较。一个是传统手工作坊式的,一个是现代的学院制的。他们如何打破旧的文化,进行破坏式的创新,我想要把这两个结合在一起。
不想用美国探索频道纪录片的方式来拍《美力中国》
澎湃新闻:在大陆拍,资金上会比在台湾更充裕吗?
曲全立:没有,我们都是自己去筹募的。我的做事方式是,我不是先在大陆找到一两千万再去做,我就是先把钱弄好再去做。国台办的领导问我,你在大陆拍这个拿了多少钱,我说没有。他很惊讶说,怎么可以让一个台湾导演自己带钱来做。他当然是称赞,但对我来说,大陆就是其中的一站,是我创作的一部分。
澎湃新闻:你在大陆拍《美力中国》的时候,拍摄视角有什么影响吗?
曲全立:视角的话,确实这样的环境,我从小没有待过,我就会特别感兴趣。这里什么都大大大,多多多。比如我在云南拍茶树,这些树都是一千两百年,你需要爬上去,对我来讲开眼界。当我开眼界,我就更能很快把这个东西宣扬出去,这也是我这些年在国外获奖的原因之一,而且我会用电影和广告的语言和质感去说这些事。
澎湃新闻:广告的语言和质感指的是什么?
曲全立:就是技术的呈现。比如我要呈现这个环境,我还是希望唯美一点,打一点灯光,因为我不希望后面太丑的东西呈现出来。大家都喜欢看干净的东西,我自己拍得乱七八糟的话,回去怎么剪?所以会用很多广告的语言和手法。
澎湃新闻:这是不是也跟你以前拍过很长时间的音乐录影带有关系?
曲全立:绝对有关。而且每个人对于画面和质感的要求不一样。比如张艺谋的电影里一定会有红色。所以当我知道了之后,我也五十岁了,也不想再做太大的改变,老天爷让我来做这件事,前面的磨练应该也够了,应该不会在影像和诉说的风格上做很大的调整。所以旁白我找了雷光夏。
澎湃新闻:我也好奇你为什么会找她?
曲全立:旁白的声音这块,我一开始做了很多比较,我看了很多纪录片有很多是“在西元1845年”这种字正腔圆的,那个时候《舌尖上的中国》还没有红,而且都是男的声音。那我就想我要不一样。刚好当时我跟雷光夏有一些合作,我就跟她说有这个想法,她就一口答应了。她的发音非常好,很舒服,她的声音人格比较符合我一开始讲的文青式的那种风格。
澎湃新闻:说到声音,《看见台湾》用的是吴念真那种比较南部的本土化声音,《璀璨薪火》是文青的声音,《舌尖上的中国》更正统一点。
曲全立:《舌尖上的中国》已经比较活泼了,现在很多纪录片的声音都在走活泼的路线,学的谁?全部在学美国的Discovery探索频道的纪录片,从配乐、影像风格到剪接,都是学的Discovery,我不希望用这种方式,还是希望用我们自己的方式。
未来想去大陆偏远地区给孩子们放3D电影
澎湃新闻:我知道你在做一个3D行动电影院的计划,当时怎么会想到要去做这样一个公益行动?
曲全立:2013年跟李安一起拿完那个大奖之后,我就在想,这么大的奖也拿了,45岁了,人生也够了。那我接下来到底要做什么事。我就想让台湾偏僻乡村的孩子能看到3D的影像,因为3D确实会给很多孩子制造梦想的机会。所以2014年2月,我就弄了一个大篷车改装的3D电影车。到今天我们去了1170多所学校,去的学校是有限制的,人数必须要在120人以下的学校才去。因为比如从花莲到台东这些比较偏的地方,只有两到三个戏院,孩子们看电影的机会都很少,就像大陆的西部。如果有机会,我也会在大陆做这样的事情。那当然这是我的一个梦想,人因梦想而伟大嘛。
澎湃新闻:2002年,你得脑瘤的事情对你后来的职业生涯有什么影响?
曲全立:绝对有影响。2002年那时候,我当时在上海拍柯以敏的MTV,突然就出现耳鸣的情况,然后检查出来是脑瘤,医生说我最多半年。我现在也是残疾,左眼也不太看得见,走路还会摔倒。这个事情对我最大的一个警惕就是把握当下,所以我之后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是先做了再说。像别人拍这个东西,一般会拿到审批执照再说。但我觉得人生太无常,我都是战战兢兢地做每件事情,都会当成最后一天来做。
我要用最高的技术规格来保存传统文化
澎湃新闻:你被称为“台湾首席3D导演”,也有人说你是“台湾3D电影之父”,你是怎么和3D结缘的?
曲全立:一开始的08年的时候,国内也没有人在弄3D。我那时开始接触,觉得很有趣。我以前是摄像师,是个技术控,喜欢玩技术。09年,我到北京电影学院做交流,我发现3D如果做得好,未来一定有很大市场。所以我就全心全意地投入。2010,《阿凡达》就出来了。虽然现在3D好像又有点下去了,但是大家不要忘了,接下来会有两部3D大片,今年会有李安的《马尼拉之战》,2020年会有《阿凡达2》。我自己一直都是用记录保存的方式去做。所以在当下的年代,有什么最高级的设备,我就会用那个东西去做。2006年拍《世纪台湾》,用的就是蓝光高清,现在还在用高清嘛,那我12年前就玩过了。2008年我搞3D,13年我搞4K3D,李安不是去年才用的4K3D吗?我2013年就试过了。今年我会在上海接着做一个8K3D,会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厉害,因为你只有用这么清晰的方式的时候,你才能去做保存。
澎湃新闻:你是一个对影像技术特别敏感的人,你觉得接下来会有什么技术上前进的东西出来吗?
曲全立:我不知道诶。我也是到2013年,才发现内容的重要。以前技术和艺术这两个东西,我更关注技术。但我现在越来越觉得艺术内容的重要,所以我不断跟你谈的是如何保留这些内容(传统文化),可是我保留这些东西的时候,一定会用最高的技术规格,然后把艺术拉高。我未来去给农村的孩子看我这些东西,我一定是给他们看到一个最高质量的东西。
2024-11-20
2024-11-19
2024-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