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条件。翻译尤其是学术翻译与文学翻译,是推进文化交流、促进文明对话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深圳逐渐培育了一支业务能力较强、综合素质突出的翻译队伍,特别是在外事翻译、编务翻译、商业翻译等领域。但由于深圳文化建设起步较晚,学术根基较浅,从事学术翻译和文学翻译的人才相对较少。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深圳译者以甘于寂寞、一心向学的精神笔耕不辍,近年来在学术翻译、文学翻译领域取得了可喜成绩,甚至在学术界、文学界相关领域形成了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
没有学术翻译,就没有人类知识体系的建构与传承;没有学术翻译,也就没有中国学术与世界学术的交流与碰撞。
“宣传中国文化是我的首要关怀,沟通中西是我的终身梦想。”深圳大学文学院原副院长、中国传播学会副理事长、深圳翻译协会高级顾问何道宽教授说。
何道宽1963年参加工作,迄今已在高校从事教学、研究及翻译工作50余年。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他从四川外国语学院调任深圳大学之后,成为英国语言文学、翻译学、传播学和跨文化传播的学科带头人,尤其是2002年退休后专注于翻译工作,迄今出版著作和译作80余种约2000万字。其翻译的《理解媒介》《麦克卢汉精粹》《人的延伸——媒介通论》《媒介环境学》《新新媒介》等媒介环境学丛书,成为高校教学、学术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经典书目。其中,《理解媒介》一书产生广泛影响,2008年12月被评为“改革开放30年最具影响力的300本书”之一。美国福特汉姆大学教授保罗·莱文森曾评价说:“几十年来,何教授一个人,一支笔,从马歇尔·麦克卢汉以降,把每一位重要的传媒理论家的学说从英文翻译过来。”
学术翻译是一个再研究、再创造的过程,只有在研究基础上对原著思想有准确深刻的理解,才能有精准的翻译。“我的译作要做到五个‘对得起’,即对得起作者、读者、出版社、译者自己和后人,力争留下一些传世的译作。”何道宽认为,文化繁荣、社会发展需要学术翻译。“学术翻译‘枯燥’艰辛,直接影响面小,非‘独行侠’不能坚守。学术翻译家独坐冷板凳、困守书斋,甘苦自知,却又甘之如饴。学术翻译面临种种困境,包括政策、学术环境、人才建设以及舆论引导等方面,但一定要鼓励翻译精英,正确引导大众认知。”
多年来,何道宽学术态度严谨,视学术如生命,专注于比较偏冷的人文社科翻译研究工作,矢志不移为学术的传承和传播“盗火、播火和摆渡”,架桥铺路,惠泽学林。何道宽的翻译工作遍及英语文学、传播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史、心理学、艺术学、政治学、哲学等领域,特别是对世界主要传播学派经典著作的系统翻译,为我国传播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产生了广泛而重大的持续影响。2010年,何道宽被中国翻译协会授予“资深翻译家”荣誉称号。据悉,他拟出版《何道宽译文集》,这将是深圳第一部学术翻译作品选集。
此外,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张晓红教授、西方研究所所长阮炜教授等学者在学术翻译方面也多有建树。张晓红译有《精神与金钱时代的中国诗歌(从1980年代到21世纪初)》《达尔文的梦幻池塘:维多利亚湖上的悲剧》《阐释历史:欧洲视野中的荷兰文化(1650-2000年)》《千万别娶大脚女人》《阿姆斯特丹:一座城市的小传》《在欧洲:跨越二十世纪之旅》等多部译著(含合译)。阮炜译有《科学与宗教》《被钉十字架的上帝》《神学的科学》《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等多部译著(含合译),主编“西方古典学译丛”“人文新知译丛”等丛书。
文学翻译:沟通世界文化
翻译不仅是一种跨语言的交流行为,也是一种跨文化的传播过程。没有翻译就没有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与发展。目前,深圳活跃着远洋、胡小跃、唐克胜等文学翻译家,他们通过译介国外优秀诗歌、小说、童话等文学作品,架设跨越语言的虹桥,传播世界文学精神。
罗马尼亚女诗人卡尔聂奇说,诗人是最好的诗歌译者。远洋是一名诗人,1980年就开始诗歌创作,曾出版《青春树》《村姑》《大别山情》《空心村》等多部诗集。近年来,他致力于诗歌翻译,先后翻译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普利策诗歌奖、艾略特诗歌奖的诗集20多部以及发表于《世界文学》《诗刊》《译林》《红岩》等20多家刊物的600多首诗歌,出版译作《亚当的苹果园》《夜舞——西尔维亚·普拉斯诗选》《重建伊甸园》。“通过翻译这些诗歌,我置身于当下世界诗歌的现场甚至前沿,了解世界诗歌发展的最新动态,了解目前最好的诗人及其创作,获益匪浅。”远洋说。
翻译是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创造性转化,严复提出了“信雅达”的原则,要求译文做到文字准确、思想透彻、富有文采。远洋说:“翻译是一种刷新,不仅是语言层面的刷新,更是审美观和世界观的刷新——刷新我们看待世界的眼光,刷新我们的思想和思维方式,进而改变自己、扬弃旧我、创造新我。”
作为全国法国文学研究会理事、法语译审,深圳著名翻译家胡小跃译著颇丰,译有《加斯东·伽利玛:半个世纪的法国出版史》《北方的中国情人》《孤独与沉思》《巴黎的忧郁》《灰色的灵魂》《街猫》等60多部外国文学作品,主编主译《世界诗库》《勃朗宁诗选》等;2002年被法国文化部授予“文艺骑士”荣誉勋章,2010年荣获第二届傅雷翻译奖。
在胡小跃看来,文学翻译是一种融创造力、想象力、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毅力为一体的劳动。文学翻译需要调动译者的想象力和知识储备,还要进行逻辑分析和推理。一个好的文学翻译者应该是一个严格、认真、负责、耐心和细心的人。文学翻译本身确有创作成分,但这也有限度、有条件,是一种“戴着镣铐跳舞”。译者的职责和任务就是尽可能忠实、完整地反映原文面貌,不应越俎代庖。当然,同时也应顾及读者的阅读习惯,不要“洋”味太足,甚至佶屈聱牙。“翻译让我的生活变得很充实,我从中获得了巨大的快乐。从这个角度来讲,翻译是讨了好的。我不敢说我为文学翻译而生,但文学翻译确实让我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胡小跃说。
此外,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学院院长唐克胜教授译有《五条红鲱鱼》《银色的天鹅》《狐猴》《特殊学生》《追寻达·芬奇密码》等外国文学作品(含合译)。深圳儿童文学作家安小橙除了儿童文学创作,还译有美国劳伦·塔西斯的灾难求生儿童小说《火山爆发前的生死抉择》。
从文化的视角来看,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交流活动,是一个在源发语言文化语境和目的语言文化语境之间进行的“编码—解码”的过程。一方面,翻译者们把国外优秀的学术著作、文学作品“引进来”,推动深圳学术、本土文学的发展,为深圳学派建设添砖加瓦,提升深圳城市文化软实力。另一方面,随着中国文化加快“走出去”,全球化语境下的深圳学术、文学也在快步走向世界。例如,杨争光的《老旦是一棵树》、盛可以的《北妹》、李兰妮的《旷野无人》、薛忆沩的《深圳人》、郭金牛的《庞大的单数》、黄国晟自写自译的《深圳梦》等深圳作家的代表作品被翻译成多种外语版本,向世界讲述“深圳故事”。
2024-11-20
2024-11-19
2024-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