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中国电影的一大特点,东亚的电影文化因书法而紧密相连。显然,书法在中国电影中不仅仅是装饰性的,也是语言性的。当中国电影在国外放映时,这就产生了翻译的问题——尤其是字幕。影院在放映汉字的书法内容时,是如何翻译的?常用的英文印刷体(Helvetica)可以传达出这些美丽符号的实际意义吗?作者认为,与电影有着奇特的亲密而根本的联系。正如中国人称其为“活字”,它的每一比特(bit)都像每秒24帧的静止影像一样充满活力。
“侠”是中国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一群人,是一个典型的中国文化词,有关“侠”文化近年来开始在英语世界传播。探讨中国文化词“侠”的英译,首先就要追究“侠”的起源及文化内涵,比较中国侠义精神与西方骑士精神的异同,并结合历史语境与文本语境分析不同译法的优劣。虽然“侠”没有一成不变的译法,但是学者和译者更倾向于归化译法,而通过异化音译“侠”,应该说是起步晚、步幅小。回顾“侠”的英译,可以为中国文化词的翻译提供借鉴,助力中国文学外译和中华文化“走出去”。
“茅盾文学奖”是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奖项之一,自1981年设立迄今已近40年,获奖作家近50位,在国内外具有广泛的影响。“茅盾文学奖”系列作品的译介旨在加强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深刻联系,深化中外文明交流与互鉴。
2021年4月12日上午9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世界汉学家口述中文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史:图文音像数据库建构》开题仪式暨专家座谈会于北京语言大学逸夫第一会议室举行。
梅谦立(Thierry Meynard),法国人,生于1963年,2003年获得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博士学位。2004到2006年任美国纽约市富达姆大学讲师。2006年加入澳门利氏学社。现任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山大学西学东渐文献馆副馆长。主要研究中西思想交流、西方古典哲学、当代新儒家,迄今已出版10余部中英文专著,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40余篇论文。
图志